品牌出海 -
外贸推广、英文网站营销、独立站SEO

稻盛和夫对于佛教贪嗔痴的看法

admin

关于欲望

人具有两面性:既可以成为大慈大悲的佛,也可以成为穷凶极恶的魔。

这三个都是自卑怯弱之心。

佛教认为,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

”贪嗔痴慢疑见“。

贪:贪婪之心。过大的欲望。

嗔:爱发脾气的浅薄之心。容易恼怒

痴:愚痴,愚昧无知。

慢:傲慢不逊。

疑:怀疑之心,多疑。

见:从负面看待事物之心。

佛教六度(六波罗蜜):

持戒:出离,抑制自由,控制欲望,防止作恶。

布施:舍弃,帮助关爱他人。有利他之心。

忍辱:自辱,真正的侮辱一定是自己带来的,世界是无常的,忍受这样的变化。

精进:逆行,努力追求做到更好。

禅定:整理自己的心绪,不为心智所控。

般若:如实,智慧,领悟真理。

关于命运

人生由“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两个要素构成,而“因果报应法则”可以战胜“命运”,从而改变人生。

对于命运我更倾向于吴军老师的看法。

命是环境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一辈子走向划定的两条线,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让人在这两条线之间作微调而已。

命,两个因素决定。其一是客观原因:环境因素;其二是主观原因:一个人看问题的方法和做事方法。

要信命、认命。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的划的线。

关于成功

当获得让人羡慕的幸运和成功时,有人把这种幸运和成功完全看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全部归功于自己,并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更极端的人,甚至觉得自己本来应该更幸运、更成功才对。

另一种人却态度相反,他们认为这种幸运和成功是靠周围的环境、靠别人的帮助才获得的。对于幸运和成功,他们内心抱着谦卑的态度。

前一种人以为是自己的能力带来了幸运和成功,而且该更成功才合理,他们一心想要得到更多的报酬、更高的名声和地位,他们的欲望更加膨胀,沉醉于成功的同时忘记了谦虚,傲慢起来,这样就同促使一切向善的宇宙的意志对立起来,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没落和衰退,很难做到持续成功。

后一种人因为谦虚和持续的努力获得了幸运和成功,他对成功心存感激,由衷感谢周围的人,认为是他们给自己带来了幸运和成功,他不敢自己一个人独享成功的果实,而是与人分享,与社会分享。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并能长期保持。

关于烦恼

如果有空去烦恼,不如去干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要谦虚不要骄傲。

要每天反省,吾日三省吾身。

要知足,活着就要感谢。

不要老是考虑自己,而要更多地为别人着想,要具备利他之心。

稻盛哲学强调兼备事物的两极,利己和利他,大善和小善、慈悲心和斗争心,经营者对员工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两者要高位平衡。

上善若水,不要太计较,太犟

admin

境由心转,病是心生,而非别人导致,上善若水,不要过于刚硬,最后毁了的还是自己,最后说别人毁了自己,实际上毁的还是自己,不是别人,结果是一样的,不是谁导致的就能解决。

做人,尤其是女人当如水一般的柔情,如果过于刚硬,毁了终身,误了性命。

男人刚硬尚可做英雄,但也是能屈能伸最好。女人只会毁了卿卿性命。

学水吧,无常势,无常形,因势利导,随遇而安,不过于刚硬,也不会过于柔软,密度刚好是1。

只有水可以做到不倔犟,不认死理,所以可以汇成大海,其他的东西都不能流动,不能到达遥远的地方。

不能做成大事,不能成为高手,等你成为水,这个世界才是变得更加美好,要不然就想滚动的石头,太过刚硬,毁了自己,流动中遍体鳞伤,认为是河床伤了她,其实是她自己过于刚硬。

水却可以流过河床,并汇聚成大海,

石头对水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河床肯定伤了你,

却没想到水的柔情反而滋润了河床,

石头的刚硬不止是毁了自己,也毁了河床。

上善若水,如果你依然刚硬,那么你可能算善良,但不算至善至真.还差了很远,或者只是愚善。
因为你和水的差距就是你和真正善良的差距

万物为我所用,而不为我所有 

admin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人生,忙忙碌碌,为了豪宅豪车,为了各种欲望,身心负累越来越大,压得使人喘不过气来。过度执着于所得,自认为都是自己辛苦赚来的。

世间万物,虽然可以为我们所用,却永远不能被我们所拥有,对于万物执着为己有的思想,正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所在。

万物本空,无法拥有,即可用不可得。

流云散,浮生淡,沧海一瞬皆梦幻;万物皆为我所用,然都不为我。

执有是苦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去拥有,比如亲情,友情,爱情,金钱,荣誉等等。

我们一生都沉醉在事物上面,为此付出我们一生的时光,对于自己,我们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想尽办法对自己好。

对于亲人,我们用心付出,也要求他们必须全心全意的爱我们。

对于爱情,自私的要求对方只能属于自己,绝对不可以背叛,我们要独占对方的感情和人生。

对于金钱,它是我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巨大动力,拼尽全力追求的事物。

人生天地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匆促下台的匆匆过客。名利,物质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面前却是无能为力,它们不会跟随我们含笑而去。

放开紧握的双手,不要抓住任何东西,欣然放手,我们才能静下心来读懂这短暂的人生。

因为放不下,所以心累;如果放下了,心灵的负累就消失,这样洒脱自在,这样快乐自会到来

放下归空

大海不断放下,再能纳于百川,大地不断放下才能承载万物。一个人只有真正放下,心灵才能真正打开;心灵打开了,才能照见人生的实相。

万物本是虚幻,我们追求虚幻,所有的终究是虚幻,对于万物,因缘来时,我们善加利用即可,不要执着于拥有它,因缘灭时,亦随遇而安。

人生如梦,恍惚间,何必束缚在尘世,虽然我们不能刻意的追求隐居的田园生活,但是要明白,万物非我所属,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抛弃这个世界,而要抛弃的是对一切的执着。

俗话说:病看透了才能治好,事看透了才能办好,人生只有心静才能活好,明白了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才能生活得休闲从容,快乐充实。

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追求,越追求,苦恼就越多,放下过去的烦恼,也不担忧未来,更不执着现在。人的内心就会宁静,只有内心安静祥和,才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心如莲花,人生才能一路芬芳。

感恩上苍,上仓是公平的,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一切随风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为什么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admin

项羽,因为反智,所以迷人。

其实以项羽的成就,也是很厉害了,只不过对比刘邦或者秦始皇这类人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是大人物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项羽是项梁的升级版。

他血气方刚,无所挂碍,肾上腺素满格,洪荒之力充沛,他必须杀掉宋义。尼采说“一旦日常的现实重新进入意识,就会令人生厌:一种弃志禁欲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宋义就是与他酒神的现实对峙的日常的现实。

他要干掉宋义,干掉深思熟虑,干掉瞻前顾后,干掉既往的经验,驱动着澎湃的原始本能,开辟出不一样的历史。而在项羽身上,原始欲望大获全胜,傲然地将深谋远虑踩入泥中。

非理性贯穿他整个人生,在咸阳,有人对他说:“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说出了那个名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他坦荡地说出人们羞于告人的欲望,实际上是享受炫耀的快乐,一个大人物,坠入俗人的”要面子”的境地,劝他的人都齿冷,跟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后,把这个随便开地图炮的家伙抓过来,烹了。可谓快意恩仇,睚眦必报。可见此人容人之心太小,大人物和小人物没有必要那么计较,需要居高临下的度量。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是对项羽(项籍)的著名评价

这一评价最初来自韩信。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韩信在策拜登坛时曾经对项羽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1. 匹夫之勇:这个词组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只有个人的勇气,缺乏智慧和策略。项羽被描述为有超凡的武力和个人勇敢,但他的战术往往简单直接,比如他喜欢亲自冲锋陷阵,而不是依靠战略和智谋。这表明他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部下,也不擅长调动和指挥大军作战。
  2. 妇人之仁:这个词组的意思是指一个领导人过于情感化,不够果断。项羽对待下属非常仁慈,如当部下生病时他会关心并同情他们,甚至哭泣。然而,这种仁慈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他对立功者吝啬封赏,导致部下的士气不高。此外,他的决策有时显得犹豫不决,无法把握关键的战略时机,这也体现了他的“妇人之仁”。

因此,“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评价是说项羽虽然有惊人的个人力量和善良的本性,但作为领导者,他缺乏战略眼光、智谋和果断的性格特质,这些都对他在楚汉争霸中最终失败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彊易弱。“匹夫之勇”容易理解,什么是“妇人之仁”呢?

韩信的话是这样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妇人之仁』:指主妇杀鸡时不敢下手,常流露出不忍的神情~后来楚汉相争,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什么是小仁,什么是大仁,这个还真不好说!历史有很多解释,也不能说谁对谁错!
儒家学说的核心只有一个字:仁。
有两种仁:大仁和小仁。
大仁是面向人的集合体,是对全体人民负责,是爱全体人民,这种仁爱要能够实现,就不可以去面向一个又一个的单独的个人,要能能够真正惠及苍生。有时候,大仁看上去很残忍,不像小仁那样容易获得好感。举一个例子吧,有些英雄,为了感国家,不顾家庭战死沙场,就可以说是大仁。
小仁是面向一个一个具体的单独个人。这种仁,儒家鼻祖孔老二称为妇人之仁。妇人之仁没有什么不好,爱护花花草草,爱护动物就是小仁!

胆小的人为什么很难成功?

admin

说一个人是否容易成功与其是否胆小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胆小的人并不一定就很难成功,成功与个人品质、行为习惯、决策能力、毅力等多个因素相关。以下是一些值得考虑的观点:

  1. 成功定义: 首先需要明确成功的定义,因为不同人对成功有不同的看法。成功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就,还可能包括幸福、健康、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2. 挑战与舒适区: 胆小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待在舒适区,避免冒险和不确定性。然而,成功通常与挑战和冒险有关。勇于面对挑战的能力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决策和执行: 胆小的人可能在做决策和执行计划时感到犹豫和担忧。然而,成功往往需要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执行。
  4. 学习与适应: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技能来逐渐克服胆小的特质。成功的人通常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5. 团队合作: 胆小的人不一定适合独自奋斗,而是可能更善于团队合作。团队的力量有时能够弥补个体的不足,推动共同取得成功。
  6. 心理健康: 胆小可能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通过心理咨询、培训和自我提升,一个人可以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决断力。

综合而言,胆小的人并非注定很难成功。成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个人品质、环境、机遇等。克服胆小的特质,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认识自己,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胆小的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可能会有更多的顾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法成功。以下是我的分析:

成功的定义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财富、地位是成功,而有些人则可能认为健康、快乐、家庭和睦就是成功。因此,即使一个人比较胆小,他也可以在他所追求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胆小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胆小并不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性格特征,它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改善。例如,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接受心理咨询等方式,可以帮助胆小的人增强自信,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有时候,胆小的人反而更谨慎、更有规划:胆小的人在做决策时可能会更加慎重,他们会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制定出更为周密的计划。这种性格特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优势。
所以,我认为胆小的人并不是不能成功,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并且要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自己。

出名比本事重要

admin

在很多时代名气都是展示才华的前提,李白是唐朝网红,才有如此多的诗句流芳百世,诸葛亮也需要长期的名气,才能获得刘备的垂青和别人的推荐,没有名气在社会上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那么新媒体时代的名气也就是个人ip塑造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名气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名气比本事更重要。以下是我的分析:

1、名气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会被那些有知名度的人或事所吸引。因此,如果一个人有名气,他的言论、作品等可能会被更多人看到,从而增加其影响力。
2、真正的持久影响力来自于实力:名气可能能够帮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关注,但如果他没有真正的实力,这种关注往往是短暂的。只有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能持续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在长期中建立自己的品牌。
3、自媒体时代给了每个人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这个时代,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通过各种平台展示自己,获取粉丝和认可。即使没有太大的名气,也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积累,逐渐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我认为名气和本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都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取得成功。但归根结底,真正长久的成功还是需要依靠个人的实力和努力。

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名气和本事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但其重要性可能取决于不同的情境和应用场景。以下是两者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一些分析:

  1. 曝光与实力:
    • 名气重要性: 在新媒体时代,高曝光率和广泛认知是建立名气的关键。名气有助于提高品牌或个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关注和粉丝。
    • 本事重要性: 虽然名气可以迅速引起关注,但长期的成功建立在实际能力和内容质量上。本事是保持粉丝忠诚度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 内容质量与传播力:
    • 名气重要性: 知名度大的个人或品牌更容易将其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名人效应有助于信息迅速传播,但内容质量仍然是保持受众关注的关键。
    • 本事重要性: 高质量的内容可以吸引目标受众,建立信任和专业形象。即使没有很高的知名度,优质内容仍能够在特定领域建立口碑。
  3. 商业价值和合作机会:
    • 名气重要性: 知名度大的自媒体或个人更容易吸引商业合作和赞助机会,因为他们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曝光。
    • 本事重要性: 合作伙伴更关注自媒体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实际影响力。在长期合作中,合作伙伴更看重自媒体的实际贡献。
  4. 社交互动和粉丝互动:
    • 名气重要性: 知名度高的个人或品牌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获得更多互动。
    • 本事重要性: 有实力的自媒体更容易保持与粉丝的深度互动,建立真实的社群。

总体而言,名气和本事在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最成功的情况通常是二者相辅相成。建立名气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而实力和本事是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admin

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用理论指导行动

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出。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学以致用:

[释义]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致:使达到;用:实际应用。

[语出]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圣人之道,本自具足.

admin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按照“心外无物,本自具足”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有“道性”的,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有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因此,与其对外界孜孜以求,不如反躬自省,点亮自己。

比如:对待别人应该以自己的思考为本源,而不是所谓的世俗所认为,比如君臣之道,父子之道,世人之道,就是不在乎这些道,只在乎心中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向内求,不是向外求,不是满足别人期望,要满足自己的期望。就是向内求,求内心之平静,求内心安。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admin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 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 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 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 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翻译】: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 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翻译】: 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 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 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翻译】: 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 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翻译】: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翻译】: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翻译】:翘著脚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从道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翻译】: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翻译】: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翻译】: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翻译】: 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 礼处之。   

【翻译】: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 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 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 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翻译】: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知足的人富有。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翻译】: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翻译】: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 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 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 此而取舍。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 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 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 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有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1];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翻译】: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翻译】: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以《建言书》上说: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翻译】: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 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 物。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 教训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翻译】: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 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 场。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 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1],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翻译】: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 孩看待。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翻译】: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 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 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 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翻译】: 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 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 著永生的意思。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 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 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 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号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愿而役使精气,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强壮,反而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 翻译】: 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堵塞自己的口耳,关闭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解除自己的棱角,排除纷杂的头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能够与天道同一,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真正最为尊贵的。      

【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翻译】: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像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气产生的根源,福气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天子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人,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人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炫耀自我。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 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翻译】:治理大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 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翻译】: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所以,大国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小国能够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那么,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也就是说,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谦虚卑下自处。因此,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人,小国不过是想要进入大国之中来做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各自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大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而不能恃强大而自傲。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 进这大道里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翻译】: 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从细微处著手。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翻译】: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 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奥妙,多么深远,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然 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顺的啊!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 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 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慈爱才能勇敢,俭朴才能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才能为人师长。当今之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了! 慈爱,用它来征战就胜利,用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翻译】: 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翻译】: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 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 有敌人了。最大的祸害是轻敌,轻敌几乎能断送我的宝贝。 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自以为有知识,所以不认识我(的话和我的事)。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贵。所以圣人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 知道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圣人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翻译】:当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大权威就来到了。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人们生厌,人们就不会厌恶权威。所以,圣人深知自己,却不自我炫耀;他珍爱自己,却不自我尊贵。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 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翻译】: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惧怕死亡,有为非作歹的人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 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翻译】: 人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吃税太多,所以吃不饱。人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造事,所以不好管。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生享乐的,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翻译】: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翻译】: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们畏惧死亡而不远 行迁徙。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使用;虽有军队,也没有地方部署。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 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来。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 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 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般若波多密多心经全文和注释

admin

佛教的经典《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逐句解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一位名观自在的觉悟者,他用入静的方式深入到自己彻底宁静的内心境界里。

【照见五蕴皆空】

在仔细观察时,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这五种因素根本就不存在。

【度一切苦厄】

这位名观自在的觉悟者因此而彻底觉悟,解脱了自己的一切苦难束缚。他也以此方法去帮助众生获得解脱,让他们也超越所有的生死苦难烦恼等束缚。

【舍利子】

这时他从宁静中醒过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子啊!

(注:舍利子即舍利弗)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就是说“一切物质现象与空无或虚无的状态没有区别”。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因缘聚合等条件和关系中产生的。
“空不异色”,就是说“一切物质的本质或真相需要通过表象而存在”。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本质,都是由因缘聚合等条件和关系下产生而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即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波为能量,粒为形态),色空不二,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继续去观照我们平常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你会发现,由于它们都是基于我们的体相而存在的,既然我们这个色身本体都是虚无的,所以他们的本质也更是虚无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我们虚幻的一种意识执着而已,也都是跟色空一体的道理一样,不可单独言说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虽看起来是由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些元素合和而成,但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个自性永远都存在的,它从来就没有生过,因此不存在有消亡之说;这个自性是无有实体的,所以不用担心它会有污垢,也无法说它是清净的;这个自性是非物质也非能量的,所以既不能说有增加,也无法说会减少。这个自性是一切万事万物万法万象的根,它万古长青、永恒不变、寂然不动、含藏万有。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也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

【无眼耳鼻舌身意】

也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

【无色声香味触法】

也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所看到的空间、耳朵所听到的范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因为自性含藏万有,为万法之本,具足一切真正彻底的智慧,所以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因为自性万古常在,永远不灭,所以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生命的十二因缘,从无明起,到最终的老死循环,都是因为我们执着妄心和身相而产生的种种相续形态的苦乐喜受,皆由于我们的自性里自然具足了根本智慧,通过观照而体察到了它们全部都是虚妄的,以至于连这些名相的概念也根本不存在。

【无苦集灭道】

在我们的心性真空里,既无我的色相存在,也无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

【无智亦无得】

因为自性宁静清净,能对万事万法进行彻底根本的观照,故能生一切圆满智慧,是智慧之母。所以自性里不存有人为的智慧名相概念,故无智慧可言,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若有智慧或有所得,则自性已被遮覆,已找不到自性了,故真自性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但是,正由于你内心无所希求,不求得到,同时明白了其实也没什么是可以或能够得到的,你便因此能获得开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因此真正觉悟的人,正是按照这种观心性的方法而获得真正彻底智慧的。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他们因为明白了一切万法的本质所在,所以他们的心境是真正自在的,不会再受外界任何的影响和障碍所干扰。因为心境不受影响和干扰,所以没有任何恐惧和苦恼。

【远离颠倒梦想】

因此也远离了一切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产生的各种幻想梦境之类的颠倒混乱和错觉邪见了。

【究竟涅盘】

从而证得彻底、圆满、无上的智慧,回归到永恒的真心自性。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

【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由此可知,由观心性而觉知我们本有的圆满智慧的这个方法

【是大神咒】

是最有效的秘诀

【是大明咒】

是最智慧的秘诀

【是无上咒】

是最高等的秘诀

【是无等等咒】

是一切秘诀中的秘诀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它能够从根本上拔除众生的一切苦难,这一点真实无疑、绝无虚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在此将如何证悟我们自性圆满智慧的秘诀提练出来,这秘诀如下:

【揭谛揭谛】

放下吧!放下吧!

(注:放下是唯一实现心性解脱的途径,所以本咒语中多次重复。)

【波罗揭谛】

把心上的一切都放下!

(注:心上的一切指一切执着、分别、妄想,包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六根六尘六识乃至财色名食睡等等一切染着)

【波罗僧揭谛】

甚至连我们所追求的清净、解脱、自在、放下等意识念头也要放下,心中不可立有清净、自在等任何的概念

【菩提萨婆诃】

这样就能证得我们的圆满智慧心性了。

注:

菩萨为何不将咒语的本意讲出来,而是讲一段无法懂的文字?是因为我们的心容易染着,若讲咒语的本意文字,会让中下根众生陷入文字意思的执着当中,而无法悟得真心本性。本性里一物一念皆不可存有,若有则为染着,即不可见性。故不如以难懂之文字教人诵读,因文字难懂,故不染文字相,久而久之,达到念而无念状态,便可证入自性三昧当中,而悟得本性!所有咒语皆如是。

不要被洗脑,大多数人或许是错的

admin

中国古代有三寸金莲之说,就是裹小脚。而且大部分人认为不裹小脚就是错的。甚至是苏轼都夸裹小脚好。

《菩萨蛮·咏足》用词大胆,尽显当时的病态审美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它就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写下的《菩萨蛮·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可见大部分人甚至是有学识见识的人,也只不过是舆论和庸俗的奴隶罢了,百年后,或许后人也会笑话你们,其实当今也是如此,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一定要拒绝社会和道德的绑架,拒绝庸俗和传统的束缚,要不然千百年后为世人耻笑。后人拿着你刚被出土的照片,说就是这个人当时的愚昧,害了自己又害了多少无辜的人,只因他不是受害者。

苏轼这种文豪和英雄尚且被社会舆论裹挟,甚至最后添油加醋,而你我又怎能超过此人呢?

说明我们也被洗脑了而已,只不过时间的长河还没有具体的答案,其实就是大部分的愚昧无知,导致的病态审美,当今社会也有很多,比如喜欢整容脸,就是一种病态美,但是大部分还是认为美就行,怎么来的无所谓,很多人把鼻子挖开填上垃圾,然后再缝上,这个也不好说是不是病态的美。因为我没办法做出评判,因为我也生活在当今社会。

时间的长河会给他们解释这些东西的对错,这和裹小脚的区别恐怕也只有后人知道了。但是高层和舆论专家为了利益还会推波助澜,继续残害无辜,甚至洗脑。

现在很多小女孩甚至16岁就开始整容,为了美不择手段,这个对错我们也不好说吧?反正小心媒体,小心社会,小心大多数人,因为他们也不过是傻瓜或者利益既得者罢了!

回到三四线城市,看那门口每天排队挂水、挂点滴的人,还觉得裹小脚是一种很悲催的事情吗?对错不予置评。

我觉得古代的可怕,只不过是没有利益的批评,对于高层专家和大多数人,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其实可怕可悲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被洗脑的人不是不聪明,每个人都在被洗脑而已,你我之才能又能超过苏轼\朱元璋等人吗?小心罢了。

你再聪明也不可能逃脱社会和舆论,伦理和道德,错就是对,对就是错又有多少人不懂呢?

哥白尼之所以被处死是因为他提出了“日心说”这个思想,这个思想违背了当时教会的“地心说”,所以教会将哥白尼看做异类,因此处死了他。

当你是异类时保持自己或许是对的,但是要保护自己,哥白尼其实才是对的,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那他就是错的。

我啊,你啊智商再高不会高于世界上60亿人,如果你生活在哥白尼时代,或许你就是看着他处死并且鼓掌的人。

世人无不被洗脑!

清醒吧!一切皆是虚妄,你认为对的也未必全对!

而且对的人往往下场更惨罢了,哥白尼活活被烧死,苏格拉底被处死。

如何破除执念,摆脱我执?

admin

不要得罪别人,与别人和解,与自己和解,放下以前受过的痛苦,放下以前的怨恨。以前做错的事情也不要深究,以前后悔的事情也就放下吧!

我曾遇见过执念很深的人,而我也是执念太深,就会相互伤害,导致自己运气和正向能量场的损失。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人来惹我,尚然要忍耐,让他几分,免了多少是非。”

冤冤相报何时了,不要得罪有我执的人,也要放下内心的执念,很多人为了金钱,所谓的正义,得罪别人,触碰了地狱的开关,放下我执,不要相互报复。不要执念太深。《论语 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任何错误很多都是自己酿成的。很多苦果也都是自己导致的,放下这些成为一个纯净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另外,戾气往往被黄赌毒和各种违法犯罪的事情在一起,常接触黄赌毒的人戾气也容易更加重,不要迷恋于黄赌毒,遵纪守法才能破除戾气。

戾气太重的人,印堂发黑,眼里无光,伤人克己!
存正念,行正事,饮食起居规律,远离负能量的人和事,就不会让破人烂事来消耗自己的精气神了。
护住精气神,
不要乱看,不被迷惑,
不要乱想,想多无用;
不要乱听,听多焦虑;
不要乱说,多说无益;
不要乱做,蛮干透支;
不要乱吃,吃喝有度;
护好眼,守好耳,
少乱想,管好嘴;
搞好身体,
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你就得休息。
该拿起的时候你就拿起来,该放下的时候你要放下。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就行;
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就好;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 ,其天年方能神气充足,诸事顺遂。

金钱应该用来购置资产

admin

资产的概念,很多人归纳为动产和不动产,认为钱买来的可以卖钱的就是资产,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正如“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中描述的:中国人众所周知的房子并不是一种资产。因为如果是刚需购房的,如果你不能出售的话对于自己并不是资产,相反,你会因为每个月的抵押贷款所束缚住手脚。也就是说人从毕业(经济无法独立)到中产(经济独立),再从中产(经济独立)到富裕(经济自由)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发生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如图一,是一个刚刚毕业没有达到经济独立人,或者没有房产的人的现金流图:

毕业没有达到经济独立人,或者没有房产的人的现金流向和投资图:
图一毕业生没有达到经济独立人,或者没有房产的人的现金流向和投资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没有经济独立的毕业生,没有房产或者车子的时候基本的钱都花在了最基础的生活和娱乐之中。没有资产和负债。

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房子、和车子,但是仍然是入不敷出的,基本所有的钱都被支出。当人从毕业(经济无法独立)到中产(经济独立),根据人在这个阶段的收入增加时,需求和对房子车子的需求增加时,人们开始抵押贷款购置自己认为的资产,比如:房子(不动产)和动产(车子)。那么在人到达中产(经济基本独立,有了钱时)图二:年龄在30左右经济实现独立的人的现金流图:

图二:年龄在30左右经济实现独立的人的现金流图

如上图二,经济实现独立,收入逐渐增加的人,需要购买自己认为的资产,这时候普通人或者中产阶级也没有完全能达到,独立承担的房价和车价的能力所以不得不进行抵押贷款,在负债上也显示出了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增加了负债而不是自己认为的资产,因为房车很难得到变现,或者实现盈利。

那么一个真正的富人对于现金流是如何投资的呢?我们绘制了第三张图来表示这个内容。图三为富人的现金流图:

富人的现金流图
图三:富人的现金流图

如上图三所示,富人购置的资产可以是房子,知识产权或者票据、股票、债券等各种资产,而且这类资产会变成收入支出项会被这种投资产生的回报抵消导致富人变得更加富有。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现财富自由的奥秘,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新手小白理财课了解更多关于财商的知识和内容。

下面图四、图五的现金流图描述了富人为何越来越富,中产阶级也是无法走出财务困境的原因。

富人为何越来越富
图四富人为何越来越富

上图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和一个人的智商无关,学历无关,需要精通财商知识才能真正的脱离财务困境,掌握自由人生。

那么中产阶级为啥总是无法逃离财务困境导致最后负债累累。那么如果产生上面的情况,这三类人到底是在为谁工作,是谁的事业?

如果你盲从于别人,你的财务状况就会像下图展示的那样
图六如果你盲从于别人,你的财务状况就会像下图展示的那样

作为一个自己有房子的雇员,你努力工作的结果如下:

1.你为别人工作。就像为工资而工作的大多数人一样,你的工作只会使雇主或股东更加富有,你的努力和成功将使雇主更加成功并得以提早退休。

2.你为政府工作。政府在你还未看到自己的工资时就已拿走了一部分,你努力工作,其结果是使政府的税收增加。实际上大多数人每年从1月到5月都是在为政府白白工作。

3.你为银行工作。缴了税后,你的最大支出应该是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账单了。 问题是如果你只懂得努力工作,以上三方从你那儿拿走的劳动成果也就会更多。你需要学会怎样才能使你的努力更直接地为你和你的家人带来好处。

请记住下面这些话:
富人买入资产。
穷人只有支出。
中产阶级购买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当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来临时,数以万计的工人将发现他们所谓的最大的资产——房子,正要活活地吃掉他们!这项叫做房子的资产每个月都要花钱。汽车——他们的另一项“资产”,也在吞噬他们的生活。车库里花1000美元买来的高尔夫球杆,现在已经不值1000美元了。没有了职业的保障,他们也就失去了生活依靠。他们所认为的资产无法帮他们度过财务危机。

开始关注你自己的事业,在继续工作的同时购买一些房地产,而不要买负债或是一旦被你带回家就没有价值的个人用品。在你把一辆新车开出停车场的同时,它已经贬值25%了。汽车不是真正的资产,即使你的银行经理让你把它列入资产项。一根新的价值400美元的钛合金高尔夫球杆被我开过球后,就只值150美元了。

所以许多收入少的人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他们不得不出售资产。他们个人资产的卖价远比他们在资产负债表上列出的数字低。如果卖掉资产之后获得了收益,他们还要缴税,所以说每获得一次收益,政府就会从中拿走一份,从而减少了可以用来帮助他们摆脱债务的现金。这就是我说某人实际的净资产要比他们自己认为的少得多的原因。

对成年人而言,把支出保持在低水平、减少借款并勤劳地工作会帮你打下一个稳固的资产基础。对于还未经济独立的年轻人来说,父母应该教他们搞清楚资产和负债的区别,让他们在离家、结婚、买房子、生孩子、陷入财务危机、完全依赖工作和贷款之前建立起坚实的资产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见过许多年轻夫妇,在结婚后不久就陷入了即使工作多年也无法摆脱债务的生活方式中。

那么,你或你的孩子应该获取什么样的资产呢?依我看,真正的资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了;

2.股票;

3.债券;

4.共同基金;

5.能够产生收入的房地产;

6.票据(借据);

7.版税,如音乐、手稿、专利;

8.其他任何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有增值潜力并且有很好销路的东西。

 

SWOT分析模型

admin

SWOT是一种分析手法,可以用于一下分析


·制定公司发展战略
·竞争对手分析
·市场定位
·个人生涯规划等各种分析,网站运营分析,产品设计分析,等等。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说: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它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根据。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关系,既反对“闭关自守”,又反对“崇洋媚外等方针,是它在实践中的运用。

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
  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 
  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外国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
  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SWOT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是一种系统思维,而且可以把对问是的“诊断”和“开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楚,便于检验。

成功应用SWOT分析法的简单规则:


  *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对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有客观的认识。
  *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区分公司的现状与前景。
  *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考虑全面。.
  * 进行SWOT分析的时候必须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比如优于或是劣于你的竞争对手。
  * 保持SWOT分析法的简洁化,避免复杂化与过度分析。
  * SWOT分析法因人而异。

拖垮你的沉没成本和止损思维的联系

admin

一、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下雨天的晚上叫滴滴回家,提示预计排队20分钟,结果等了半小时还没叫到,正想放弃去坐地铁,但转念一想:

既然已经等了半小时,放弃岂不是可惜了,结果又等了半小时还是没叫到。

入职一家公司,工作三个月即将转正,但心里总是隐约感觉工作内容和自己预期不是很符合,转念一想:

既然已经工作三个月而且马上转正,放弃岂不是可惜了,于是选择了继续工作,结果做了一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

而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沉没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呢?

简单的说,“沉没成本”就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o⊙)…很多人说及时了解和知晓沉没成本就是止损思维。其实沉没成本更加深奥。里面涉及了很深的心理思维。从上面来看,很明显的是,沉没成本都是因为人的心理原因导致的“成本沉没”。如果不用人的思维来看,其实是可以解决的,qi70博客认为沉没成本和止损思维虽然有相同的原理和内容支撑,但是还是有些地方是无法沉没的。

二、止损思维

曾上过一个股票投资的课,主讲资历很深,成功投资过华谊兄弟、茅台,听他的课多了就会发现有一个词出现频率特别高,这个词就是“止损”。

当股票下跌时,设定止损线,跌到止损线,无论之前付出多少,都要立刻抛售。

当电影不好看时,设定止损线,再看10分钟,如果依然不好看,立刻走人。

当工作不符合预期时,设定止损线,再干一个月,如果还不符合预期,立刻换工作。

止损思维让我们为目标设定了一条红线,这条红线让我们无论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触碰到了这条红线,就需要立刻做出改变。

在错误的路上,停止就是前进;在错误的事情上,每多一秒都是浪费时间。

三、赌徒思维

纠缠于“沉没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不愿割舍自己之前的投入,而这种行为则会导致我们在做决定时无法保证清醒的头脑。

所以,换一种人设向自己提问是摆脱沉没成本的重要技巧。

比如,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问自己:

如果我不知道曾经付出多少时间、多少精力,那么我会做出什么决策呢?

在香港电影赌片盛行的时候,赌场里对钱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已经输掉的筹码,被他们称为“死钱” (Dead Money)。

什么是死钱呢,简单的说就是你输的钱。

因为你输掉的钱本质上已经跟你已经没有关系了,所以会称之为死钱。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要没有离开赌场,这些“死钱”都应该属于他们,所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妄想把那些死钱赢回来,结果往往是输的更惨。


其实,沉没成本、止损思维还有赌徒思维,这三个都是沉没成本发展来的。也算是细分出来的几个问题,这个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方法论,甚至在股票投资,还有人生选择上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qi70博客整理总结了一下,其实很多重要的问题都是由于对于沉没成本的问题导致的。赌徒思维就是沉没成本问题的一种。大部分人不理解这个问题,导致损失了大量的金钱、时间、财富等等各种重要的东西。甚至是爱情、亲情等等。

那么什么能让你抛弃沉没成本和赌徒思维呢?就是空杯心态和止损思维。及时止损和空杯心态。还有一种活法可以让这个更好些。就是没心没肺地活着,开心快乐就好。

科学解决不了麻痹大意,比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也是沉没成本导致的。为什么这样说,泰坦尼克号为什么沉没,因为建造师和员工都觉得不会沉没。因为用料好技术好。那么实际上呢,沉没和这些所谓的“沉没成本”没有什么关系。

怎么戒掉佛教中的“贪嗔痴”?熟记曾国藩的这三句箴言就可以了

admin

贪、嗔、痴: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贪、嗔、痴。又作三火、三垢、三缚。

贪,是一种染着的心理。所谓染着,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着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

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

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称为痴。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荼毒众生身心甚剧,能坏出世之善心,故称为三毒。三毒有正、邪之分,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无邪三毒。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厌离生死为嗔恚,迷于中道为愚痴;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呵恶二乘为嗔恚,未了佛性为愚痴。

1、戒贪

曾国藩说:“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意思就是说:对于那些看似长久获利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做了,对于那些大家都在争抢利益的地方不要再去了,因为物极必反,好事到头了,灾害就马上要到临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几乎是众人皆知,但因为人们利欲熏心,物欲的膨胀,所以仍然会不惜风险、铤而走险。又“风险与利益成正比”,一个人越是贪婪,最终越会败得越惨,正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所以,我们若想戒掉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贪”,请熟记住曾国藩的这句箴言——“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该收手就收手,学会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延长福分,继而笑到最后!

2、戒嗔(chēn)

曾国藩说:“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老是觉得他人都是错的,感觉全世界都欠他的,感觉所有事物都不顺心意,那么他最终便会落入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嗔”!

宽厚之人,对人宽厚,上天也会多降下福报于他;刻薄之人,对人刻薄,上天也会少降下福报于他。经济学里面有个著名的“马太效应”,就是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好更好,坏更坏等等。其实,这个效益依然适用于佛教所说的“嗔”:我们如果觉得全世界都是好人,我们自己内心也会变得阳光积极;我们若觉得全世界都是坏人,我们也会无形中落入“嗔”的黑暗深渊。

所以曾国藩才会说:“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我们若想戒掉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嗔”,请熟记曾国藩的这句话——“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时刻警惕自己,戒骄戒躁,继而慢慢戒掉“嗔”的坏习惯!

3、戒痴

曾国藩说:“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意思就是说:功名利禄,金银财宝,音乐美女,这些都是可以满足人欲望的东西,但它们同时也可以给人带来杀身之祸!

俗话说“玩物丧志”,一个人对于某个事物太过于痴迷,就会丧失正常人该有的判断力,最终演变成: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黑白。而且,佛家认为:“痴”是引发“贪嗔”的根本缘由,所以我们如果解决好了“痴”这个问题,“戒贪”和“戒嗔”便会迎刃而解了!

如何戒“痴”呢?就要我们深刻领会曾国藩的这句话——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将功名利禄、物欲横流看淡一点,多一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晓“无事便是富,无祸便是富”,继而以一种恬静的心态,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境安安全全、顺顺利利走完一生。

人该戒痴,因为天道忌满,饭吃七分饱,话说三分好。我们若想戒掉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痴”,请熟记曾国藩的这句话——“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时刻警惕自己,不要万事苛求十全十美,多求缺惜福,争取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以上就是曾国藩为如何戒掉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而开出的三条秘方!我们如果想戒掉人性中的这三毒“贪嗔痴”,铭记住以上三句箴言就够了!

经典定律-墨菲定律

admin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人说”墨菲定律”,那么什么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怎么定义的呢?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凡是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或早或晚”,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发生的可能性,那就不能当它一定不会发生。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我心中的“空杯理论”

admin

“空杯理论”在生活中是比较多见的。大部分人在掌握了一定的学识,有了一些成功的经历后,就好比水杯已经蓄满了水。但是当遇到新工作和接受新挑战时,能否获得成功,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倒空自己杯中的水,潜下心来从头学习、从头做起。但是又能不忽略自己的经验。一般这个也是很难做到的。

举个这个理论经常会说的一个定义和例子:

“如果一个杯子有些浑水,不管加多少清水,仍然浑浊;但若是一个空杯,不论倒人多少清水,它才能保持清澈如一,学习亦是如此。”实际上的“空杯理论”,代表让人谦虚谨慎,除了在原有的经验上不骄傲、不自满,能随时倒空自己不合理的“浑水”,全面接受新的知识,这也是接受任何新事物和新环境“脱胎换骨”所必备的素质。

空杯理论的应用

实际工作中,很多人一旦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就会觉得工作起来非常熟练,无须接受新的学习,总觉得理论也学得差不多了,业务知识呢,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应用,虽然也想着继续学点东西,不断充实自己,但是因为有了老的知识——即“杯子中的浑水”,学进去的东西并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好好地运用,然后慢慢地变成了“吃老本”。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前进,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如若有了“空杯心态”,就会把自己完全当成新生,虚心地向周围的同事、同行、客户等学习,改变过去对事物的许多看法,调整好积极学习的心态与思维惯性,全面接受新的知识,就会进步得更快,也就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竞争社会要求了。

空杯理论的经典案例

企业在招聘新人时,往往强调“有经验者优先”,而也有一些企业反其道而行之,信奉空杯理论,喜欢招聘那些没有经验的人。比如,欧莱雅就实行“大胆启用年轻人”的人才战略。作为全球著名的大公司,法国欧莱雅集团每年要在全球招聘1900名左右的管理人员,其中46%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10%的人仅具有初步工作经验。招聘没有经验的人,这当然要花很多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培训,但不可否认,这样容易形成和巩固企业自身的文化,员工也容易跟着企业一道进步。美世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强也曾指出:“企业之所以青睐应届毕业生,首先是从建设自己的人才梯队考虑;其次是招聘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可能更好,他们不会受到过去经验的束缚;再次是有经验的人并不一定能竞争得过年轻人。”

总之,“空杯理论”对于现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我一直奉行的准则和方法论,也是另一种的世界观

“空杯理论” 或 “空杯心态”:是一种心态意识,并不是一味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否定或者说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工作,新的职场,新的事物。

有一则故事:

南隐是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学者来向他问禅,但自己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客人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
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客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
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成见。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每一个人要想应对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必须随机应变,顺势而为 周易-系辞下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而以变应变,就要求我们具有空杯心态 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先要把自己想象成 一个空着的杯子 ,而不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1.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 

空杯心态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每一次清空和更新的过程,都充满了新奇和挑战,空杯心态将使你的人生不断渐入佳境。

2.空杯心态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

物的发展是经过否定实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外在否定”和“内在否定”协同促成的结果,“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动过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实践只能是接近真理的过程。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不见得正确;上一次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可能会成为这一次失败的原因。不论组织还是个人,不犯错误都是美好的愿望,犯错误才是客观的现实。人类认识自己就已经很困难,而不断地否定自己则难上加难。否定自我需要胸襟、需要坦诚、需要胆魄,需要真正的空杯心态。

3.空杯心态就是忘却成功,学习变化

受到批评要警惕、警醒,得到赞扬更要警惕、警醒。在鲜花和掌声面前,看到差距;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失信心。这便是成熟和进步,这便是空杯心态。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满腹经纶并十分成功,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但是对于新的环境,新的政策,新的对手,你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如果你不去领悟,不去感受,不去学习,仍然高枕无忧地躺在过去成功的经验之上,那将是很可怕的结局。

4.空杯心态就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

空杯就是对自己心智的不断清洗和不断更新。《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还要不断地更新。如此,就可以达到一个 更高的“新”境界。

5.空杯心态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如果不虚心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即使你原来的专业知识很扎实,也一样会被社会的进步潮流所淘汰,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投资     

不少人花几千元钱甚至上几万元钱买一件高级衣服一点不嫌贵,但要从钱包里掏出几十块钱买本好书倒觉得不能承受。很早以前,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始终保持学习热忱,这将会使我们受益终身。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就是空杯心态。

为何要了解股市、财务、和理财

admin

在我眼里,我一直对互联网感兴趣、对金融很感兴趣。这也就是我时常会提起的,股市是经济晴雨表,财务是公司的晴雨表,理财是个人的晴雨表。

一、股票是市场晴雨表,所以我认为,就算不去做这个股票,没有钱也要了解这些东西。因为它反映了市场走势和形态,以及飞在天上的猪。这些可以得到大量关于市场和经济的信息,才可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做大事者必须了解这个。

二、财务是公司晴雨表,财务状况反映了公司的很多问题。比如说,哪个部门的盈亏,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公司的整体状态,还有公司哪个部门更加有利于公司。都会在财务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巴菲特在今年的股东大会说:对投资者来说,财务就像一门语言,你必须知道你在读什么。有些人在这方面会比其他人更有天赋,但我是自学的。虽然我后来我选修了一些课程,但大部分的会计财务知识我都是自学的。

三、理财是个人晴雨表,时代不同了,那么时代已经是另一个状态了。很多人变得只看钱了,那么理财情况和盈亏就是一个人状况的体现。这些东西对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你的钱该去用来做什么。钱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可以赚钱。这些东西尤为重要。

了解股市也就掌握了一部分市场信息,了解和能看懂公司财务才能了解公司的情况,能了解自身的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理财才是个人做好理财的根本。

所以我认为就算不需要真实的去做,也可以适当的了解这些。股市的方向能给你做大事的指引,财务能给你公司的方向,理财能给你个人的方向。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admin

团队齐心协力,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就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通过团队合作,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动力,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大部分人的心里都有希望他人尊敬自己的欲望,都有不服输的心理,都有精益求精的欲望。这些心理因素都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成员的上进心,使成员都不自觉的要求自己要进步,力争在团队中做到最好,来赢得其他员工的尊敬。当没有做到最好时,上述的那些心理因素可促进成员之间的竞争,力争与团队最优秀的成员看齐,以此来实现激励功能。在这不断地激励当中,有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团队成员内部竞争,有一定程度上的激发作用,这来源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心理欲望,但是要控制好这种欲望,避免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影响团队的整体战斗能力。

  二、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每个队员都有一种归属感,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效率。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先暂且不说男女搭配,即使男男合作,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在战斗而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团队具有目标一致性,从而产生了一种整体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归属感使得每个成员感到在为团队努力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实现目标,以此同时也有其他成员在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激起更强的工作动机,所以对于目标贡献的积极性也就随自己油然而生,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比个人单独时要高。

  三、团队合作有利于产生新颖的创意。从团队的定义出发,团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三人行,必有一师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劣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创的想法。团队成员组成的多元化有助于产生不同种想法,从而有助于在决策的时候可以集思广益而产生一种比较好的方案。

  四、团队合作可以实现“人多好办事”,团队合作可以完成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大项目。现在很多项目,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毕竟人无完人,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人单打独斗难以把全部事情都做尽做全做大。但是多人分工合作的话,就会有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就可以把团队的整体目标分割成许多小目标,然后再分配给团队的成员去一起完成,这样就可以缩短完成大目标的时间而提高效率。

  五、团队合作更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团队与一般的群体不同,团队的人数相对比较少,这有利于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缺失,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提高成员参与团队的决策的积极性。同时领导的概念在团队之间相对不强,团队成员之间相对扁平,这有利于形成决策民主化。

  六、通过团队合作可以约束规范和控制成员的行为。在团队内部,当一个人与其他人不同时,团队内部所形成的那种观念力量、氛围会对这个人施加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会致使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和紧迫感。在这种压力下,成员在不知不觉中随同大众,在意识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团队中大多数人的相一致,从而达到去约束规范和控制个体的行为的目的。规范和控制个体的行为有助于团体行动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办事效率。

  以上便是关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的相关性内容讲述,团队合作在企业中具有很多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效出色的团队需具备以下几点:

  1、具体目标。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具体的目标使得彼此间的沟通更畅通,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2、目标一致。这一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意境。团队成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共同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以后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一共同目标都会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和方针。

  3、关系融洽。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支持,善于沟通,彼此之间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并勇于表达自我。

  4、承担责任。建立一种环境,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责任。

  5、齐心协力。团队成员应为实现团队目标作出共同的承诺,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

  6、技能互补。出色的团队应具有如下种技能拥有技术专家型人员;拥有善于解决问题和果断决策的人员;拥有善于人际交往的人员。各项技能的正确组合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7、和谐的领导艺术。团队的领导者要能够做到使对任务的需求、团队的凝聚力以及个人需求达到平衡、和谐。

  8、反应迅速。团队应该着眼于未来,视变更为发展的契机,把握机遇,相机而动。

  9、行动统一。团队成员必须平等地分担工作任务,并就各自的工作内容取得一致。此外,团队需要在如何制定工作进度、如何开发工作技能、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以及如何作出或修改决策等方面,达成共识。

专业网站运营,云服务器技术分享!

阿里云优惠购买购物优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