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成了我们唯一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面对繁杂的工作,我们不可能像在学生时代那样整日泡在图书馆里。但是,我们可以给自己安排合适的学习时间:每天学习1小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定会受益匪浅。
在职场中,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学校,不用再整天抱着书本学习知识了。然而,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太快,竞争太激烈,现如今职场中的任何公司、企业或组织都在向学习型组织转型,如果不能长期坚持学习,我们便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企业如此,个人亦然。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生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周围环境,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其中包括有限的时间。
每天学习1个小时,不仅仅是一种需求,还要成为一个习惯,变被动为主动,下意识地自觉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成功、抵达成功。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20世纪80年代则为每3年增加一倍。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测算,互联网上的数字化信息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从存储的角度来看,一张高密度的光盘可以储存一套24卷本的百科全书所有内容。
可见,知识增长速度之快,真令人瞠目结舌!
显然,我们要想跟上知识增长的速度,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然而,知识和才干的增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我们才会有不菲的收获。
下面这个案例再好不过地告诉我们,每天学习1小时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最佳方法。
美国人埃利胡•布里特16岁那年,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到本村的一个铁匠铺当学徒。每天,他都得在炼炉边工作10到12个小时。但是,这个勤奋的小伙子却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在脑海里紧张地进行着复杂的算术运算。他经常到伍斯特的图书馆阅览那里丰富的藏书。在他当时所记的日记中,就有这样一些条目:
6月18日,星期一,头痛难忍,坚持看了40页的居维叶的《土壤论》、64页法语、11课时的冶金知识。
6月19日,星期二,看了60行的希伯来语、30行的丹麦语、10行的波希米亚语、9行的波兰语、15个星座的名字、10课时的冶金知识。
6月20日,星期三,看了25行希伯来语、8行叙利亚语、11课时的冶金知识。
终其一生,布里特精通了18门语言,掌握了32种方言。他被人尊称为“学识最为渊博的铁匠”,并名垂史册。
我们如果也像埃利胡•布里特那样,每天坚持学习,无论学到多少东西,只要能够把每天的闲散时间整合到学习中去,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在职场上常立于不败之地的。
那么,每天学习1个小时,有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呢?这1个小时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下面有一个粗略的计算,可以告诉我们结果。
按照中等阅读速度每分钟读400字,假如每天抽出0.5小时的时间用于学习,可以读12000字;如果能够抽出1小时,则可读24000字。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的话,我们一个星期7天读168000字,一个月可读7200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800000字,相当于20万字的书40多本。这个结果的确很惊人啊!
那么,蘑菇族又该如何把握这1个小时呢?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第一,坚持不懈地学习。每天学习1小时,要长期坚持下去,直至形成一个习惯。既然给自己树立了目标,我们就要朝着目标奋进,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学习1小时,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做好学习的准备,一直坚持下去。
第二,在工作之余挤出1小时。这1个小时怎么来?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寻找。比如说,每天早到公司半小时、晚回家半小时;每天晚上挤出1小时;在中午或下午休息期间挤出1小时等等。只要我们能将闲散的时间整合起来,1个小时还是很容易挤出的。
第三,要有学习的方向。每天学习1小时,并不是让我们毫无目的地阅读书籍,而是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学习计划,设立一个学习目标,这样我们才会在工作中有所发展。
第四,尽量固定在某一时段进行学习。我们如果能够在工作中固定在某一时间段进行学习,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样更容易使我们坚持下去,也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会学习的民族是不能腾飞的民族,不会学习的企业是不会进步的企业,不会学习的人是不能成长的人,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所以,不要吝啬我们的时间,每天拿出1小时吧,一点一滴积累自己的能量,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