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焦虑”成了一个描述我们社会的关键词。一个亿成了小目标,三十岁就要财务自由。每个人都在想如何成功,每个梦都在想成功了后如何如何。这不正常。
曾经听过一段绕口令:•做事的永远做事,不做事的永远不做事;‚做事的主动找事做,不做事的有事也不做;做事的有做不完的事,不做事的无事可做;做事的做了大事也认为是小事,不做事的做了小事也会吹成是了不起的大事;做事的整天埋头做事,不做事的整天看人做事;做事的不“关注”不做事的,不做事的总喜欢评论做事的;做事的总把不做事的指责不当回事,不做事的最爱无事找事,搞得做事的做不成事。
正常的社会,没有那么多成功者。成功,三分力气七分运气。没有成功这个胡萝卜,人生还有何意义?
我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事,做你自己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把它做成,做好。
人为什么要成事呢?成事,不是让人财务自由,可以让人身心自由。身心自由的爽,是类似宗教的体验。持续做事,持续成事,持续自由,持续爽,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谋事、做事、成事是每个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奋斗轨迹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曾国藩和冯唐,不现实。但是有一点我们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谋事、做事、才能成事。这是每一个普通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奋斗轨迹。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1、冯唐有一次难得空余,回家探亲,母亲整理了他的行李后,跟他说:
“我翻了你的公文包,除了三个手机和两个电脑之外,里面有眼药水,估计看电脑多了,眼睛累的时候滴的。还有巧克力棒,错过了吃饭,饿急了的时候吃的。还有润唇膏,开会说话多了,嘴唇裂了,抹的。还有呕吐袋,脑子使多了,想吐的时候接着。孩子,你会不会很快累死啊?”
听起来,让人觉得心酸。但你仔细想想,确是事实,没有人随随便便在这个世上,赤手空拳,就能拥有所有。
成功的背后就要付出辛苦,超越常人的毅力,以及不停地做事、做事和做事。
但反过来讲,你知道人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就是怕闲,太闲,人就会发疯。人类是个很有意思的生物,空虚寂寞,晚上就睡不着。
2、曾国藩说: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所以白天多干点活,累了,自然睡得香。人不会被累死,而是会被自己的胡思乱想所逼疯,与其如此,倒不如多做事,持续不断的做事,坚持不断的做事,全神贯注的做事,一直到老为止。唯有踏实的干,一切才有可能性。
曾国藩眼中的成事
在我看来,曾国藩是成事学的千古第一人。
他为师为将为相,立德立功立言,救过中国几十年,写过几千万字(不确定多少是他写的、多少是幕僚写的)。更重要的是,他做实事,在非常难做事的晚清,他做很大的实事,他持续做很多很大的实事,而且他写的东西都围绕着如何成事,提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
曾国藩是很一个传统的人,传统的儒家精英。他的时代是一个读四书五经的时代,他的儒家精英意识、领导意识、使命感、救世感非常强烈,这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的时代,精英们都在变着花样“割韭菜”。
曾国藩眼中的成事,很传统,就是马三立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通过言传身教,公德无量,私德无亏,给他的部属、他的家人以及晚清的中国士人们树立起了一个社会精英的标本。这种精英意识,从曾国藩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五四前期。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立功,结束了太平天国,开启了洋务运动,给大清朝续命五十年。
立言,这方面他不够文艺,有点失败,没有名篇名诗流传下来。
古往今来的大成就者都是这样。立德立功立言一边做事,一边唠叨,一边修炼着三观和方法论(“德”)。
但尽人力,不问天意。